
前几天,一位博主发布的一篇帖子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这个帖子讲述了一个香港驻上海的外资银行高管的故事,他育有三个孩子。今年60岁的这位高管透露,他已经在三个孩子身上投入了惊人的6000万港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三个孩子都没有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高管的第一个孩子。这位老大今年34岁,父母为了让她接受优质的教育,先是送她到英国的一所名校学习牙医。然而,毕业后她却对这行失去了兴趣,转行干了摄影。几年后,她对摄影也感到厌倦,突然对神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她已经在家待业,无法独立生活,只能依靠父母。
接下来是老二,今年31岁。他在英国名校学习建筑学,毕业之后在香港政府上班,但薪水微薄,仅能勉强养活自己。目前,他仍然和父母及姐姐挤在一起生活,没有独立的住房。
最小的那个孩子26岁,家人也将他送到英国求学。然而,由于无法适应异国生活,一个学期后他患上了抑郁症,被学校建议退学。回到香港后,经过一年多的心理治疗,他才逐渐恢复正常。目前,他在澳大利亚做药剂师,但由于收入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仍需要父母的资助。
这三个孩子无疑都接受了精英教育。他们从小就上各种培训班,在父母的努力下,他们都进入了国外名校。他们学成归国后,都应该是令人羡慕的“海龟精英”,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然而,他们最终在事业上都没有达到父母期待的高度。甚至在成年之后,他们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仍在依赖父母。
一位网友在评论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现象:“成功”在很多时候属于“苦孩子”。由于家境贫寒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太多的“匮乏感”和“不幸感”,他们会有强烈的渴望去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他。们深知只有拼搏才有出路,而对于那些在物质丰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缺少内驱力去努力争取什么。他们很多人对钱没有概念,也没有强烈的愿望去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当他们长大后,许多人的性格变得“佛系”,这种性格确实难以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人们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事实上,大树底下往往很难生长出郁郁葱葱的植被。因为强势的“大树”虽然能挡住风雨,但同时也吸收了阳光和雨露,使得底下的植被无法得到足够的滋养而生存。有时候父母在教育上投入过多,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但最终子女却难以成才。
知乎上有个网友求助:我的孩子从3岁就开始发奋学习,每天早早起床就开始学习,没有一天是休息的。原本我以为按照这样的形式下去,孩子考上好大学,绝非难事。可是没有想到,疫情几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开始断崖式的下降。到现在,孩子的性格完全变了,变得又懒又自闭,完全看不到以前的勤奋和自信。作为家长,我非常迷茫:这十几年来,我倾尽几百万家产去培养孩子,现在这个情况,我还该不该继续培养下去?
有一个评论获得了高赞: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场投资,现在眼看着就要失败了,你还不退场?这句话很扎心,但却是事实。我们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去培养孩子,希望能够将他们培养成才。但是,“成才”这个结果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还记得前几年的新闻吗?一个高中毕业的山东女孩晓晓被父母送去了澳洲读大学。为了供女儿在国外读书,父母卖掉了大明湖畔边的一所院子,花费了200多万终于“学成归来”。但是回国之后的晓晓才发现,未来看似金光大道,却困难重重。工作难找,工资很低,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她。
在一家媒体公司上班,实习期的工资仅有1300块。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之前有个博主说,自己卖了北京的房子出国留学,回国后才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竟然是留学中介。
如果我们将教育看成一场投资,最后可能会发现:花费了巨额资产,到头来连回本都成问题。
我曾看过无数让人痛心的案例。那些为了追求更高阶层而孤注一掷的家长们,将整个家庭的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他们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他们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喘不过气来。一位湖南的母亲在晒出自己孩子高中三年的花费清单,总计高达98.46万元,其中仅一对一补课就耗费了60万元。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孩子最终的高考成绩只有382分,连二本线都达不到。这种结果无疑让任何人都会感到绝望。
更有甚者,一位母亲因为儿子不堪重负假装生病,一气之下踢中孩子的要害。医生询问她是否原本打算踢屁股时,她的回答令人震惊:“没有,我本来就是这个打算,他的学习态度太有问题。”为了让孩子成才,她辞去了工作,花费了几十万元送儿子去培训班,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开始厌学。这位母亲的身心均濒临崩溃,最终做出了令人无法理解的疯狂举动。
类似“3万块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新闻频频成为热搜。这些“鸡娃”的家长们陷入了疯狂状态,他们全力以赴地将家庭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孩子身上,势必要将孩子送往更高的阶层。而当孩子一旦学习不好、升学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既危险又令人窒息,完全没有必要。
我并非在宣扬“读书无用论”,而是因为时代不同了,我并不建议所有父母都带着孩子盲目地追求过度教育和过度竞争。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和每个阶段都有所不同,对孩子未来教育的规划也应有所不同。储殷教授曾说过,超过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这是很病态的。他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朋友是北京人,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成绩一般。在北京的大环境下,他被迫陷入了“卷”的潮流中,给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几乎没有一天时间休息。时间久了,孩子实在学不进去,人都整抑郁了。于是朋友决定不再送孩子上培训班,也不再要求他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只要他身心健康就好。朋友的想法很开明: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何必浪费钱?倒不如把钱存起来,等孩子长大了给他买个小房子,小家庭温馨和美,也是不错的人生。
相比于倾家荡产、逼得孩子一身伤去争取那个渺茫的“成功”,不如把积蓄留给他们,让他们未来的路走得更平顺。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富豪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你给孩子花费多少都可以。只要是你乐意的事,因为你有能力为孩子托底。即使花费再多钱给孩子见世面也没有关系。但如果你只是一个中产阶级或普通家长,就没有必要去凑那个热闹了。因为普通人的孩子下了血本却不成才,那是要毁掉好几代人的。
孩子们的一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即使他们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长成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人并拥有面对生活风浪的勇气就足够了。这些孩子即使面对怎样的人生都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他们拥有稳定的内心和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和对抗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